與孩子玩遊戲
以下列舉與孩子一起遊戲的重要:
- 加強孩子溝通能力及技巧
- 通過互動來加強孩子熱情地參與及享受過程,並體驗經歷
- 令孩子感受喜樂及愛的氣氛的機會
- 不自覺地認識秩序、程序、步驟、不同的規條,及適當時機做適當的事,進而步入自律、自我管理
- 令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懂不同的知識
- 通過行為的參與來接收及輸出訊息
- 配合孩子學習的天性
- 動作及互動有助語言發展,尤是「動詞」
- 提供對事情的開始,一連串的過程及完成的認知
- 提升觀察力、判斷力、邏輯思想能力、解難能力及創造力的方法
- 用行為動作加強孩子的秩序感
- 若遊戲所用的物件可用多種感觀來體驗的話,可讓五官能一起參與運作過程,是感觀統合磨練的機會
遊戲是一個過程,而過程正是孩子最需要的,因為「過程」能提供機會給孩子發展各種智能的途徑。正確的說遊戲是一種人類利用行為的最簡單及直接的學習模式。
此外,家居物品名稱的認知及擺放的位置(歸位的能力),可用拼圖及遊戲方式來展示,這不但能增添趣味,更可發展邏輯思維及組織的能力。
什麼是玩具?
在你心目中玩具是什麼?對一般人來說,玩具是用來應酬孩子的物件。對玩具商來說,也許玩具是用來發父母財且五花百門的不真實物件。但對我們來說,玩具(應說是教具)是用來被孩子操作而又可獲得資訊的具體實物物件。因為「手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器官,若我們明白孩子為什麼要動手的話,我們就會明白用什麼途徑幫助孩子學習。當孩子數個月大便伸出其小手來觸摸我們的世界,孩子對我們世界的好奇,身為成人應該用興奮的心情來為孩子準備一個「用手學習的環境」。換句話說是一個「容許動手的環境」,來迎接小伙子對我們世界的自發主動學習熱情。
我們不應用世上並不存在的東西來欺騙孩子,有些家長誤認為這便是「童真」;要將真實在世界介紹給孩子,為他們日後生活及學習作出準備,這才稱得上為「教育」。根據最新科學研究,一生人學習能力最強的就是出生後最初的六年,因孩子有其強勁的吸收性心智及孩子自願動手等的關係,我們要盡量利用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段來配合孩子動手學習的習性;故此,對我們來說「教具」應該是「被手操作的工具」。
玩具或教具對小孩的意義
首先我們須明白孩子是怎樣學習,才能明白玩具或教具對孩子的意義,學前孩子吸收資訊的能力像海棉般強,幾乎人類所有基本生存的能力都可於六歲前獲得,例如身體動作協調:行、跑、跳、語言、主動覓食、基本邏輯思維等….大腦於這段時期是人一生中最活躍的,孩子敏感(靈敏)的五官(眼、耳、舌、鼻、皮膚),將資訊傳入大腦,試想若我稱五官為大腦吸收器的話,最大的大腦吸收器豈不是皮膚!所以我們不可忽略孩子喜歡用皮膚(動手)及動作學習的特徵,我們更應該配合他們這天賦的天性。
動手學習可說是開啟智慧的龥匙,全世界的孩子,不論國籍、文化或語言,在人生的最初幾年都靠手來學習,在他們聽不明(聽覺學習/用耳的學習)、說不出(用舌的學習)、看不懂(有眼的學習/視覺學習)的情況下,若單靠語言文字來傳遞訊息可註定失敗,所以最初幾年不能單靠書本(抽象)的教學,對他們來說用實物(具體)的教學最實際不過,當他們用小手來觸碰某物件時,其實孩子已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息給我們,就是:「我想學習這東西」,作為成人應該常備敏銳的觀察力來協助及配合孩子學習,而不是阻止或錯過孩子用皮膚學習的機會。
話說回來,孩子於年幼時都有著熱切不滅的自發動機,希望吸收身邊環境所有訊息,從而舖出自己的人生路(建構自我),當他們還不知用那一器官來吸收(學習)某類資訊時,他們會不擇手段(同一時間用盡他們們的五官)去吸收,所以你第一次把書本交到小孩手上時,他們除了用視覺(看書),還會用味覺(食書)、嗅覺(聞書)、聽覺(將書本放在耳上)及觸覺配合動作(撕書)來體驗書本;對這疊釘裝精美的紙張上的線條(文字),是成人一廂情願地想利用文字來傳逹訊息給他們,但他們根本不會明白!可想而知,在此時段單靠書本教學的成效會有多大,再加上他們的理解、語言能力有限,體驗及見聞又缺乏,書本的文字描述對他們來說,實在太抽象,不能具體掌握,所以你會發覺他們聽書、看書(此時只看圖像)的時段不能維持很長,反而操弄實物(玩玩具)的專注時段較長。因此我們應該嘗試用另一途徑來協助傳遞訊息(教學)來得實際。
提到專注,其實用玩具或教具更能提高專注力。一些好的玩具或教具能夠帶給孩子不同的訊息,例如實心木製的積木(需要有不同的形狀及大小),是最天然及原始的物料,能把質感重量、形狀、體積等資料帶入觸覺,而操作(堆砌)的過程每次都可不一樣。多變化可發揮創意,而又需經思考才可有成果,除可體驗物理學及建築的基本原理,來建立數理邏輯的基礎外,更可滿足其內在的「建構」心理。孩子若著迷於操弄積本,又能玩(學)之不厭的話,那就恭喜你了!
對孩子來說,玩具=教具=工具,內裡的分別只是成人的商業社會把它們來分開而已!
不管你稱玩具或教具,只要能傳遞訊息給孩子的工具(實物)就是好的教具,所以就算家裏廚房的每一件東西對孩子來說都是好的教具,因這些實物能傳遞給孩子重要的訊息,此訊息就是人類生活的工具。對孩子而言,玩具、工具及教具,可以沒分別。家長若容許孩子操弄「工具」的話,這便是日常生活的「教具」,那就不用買「玩具」了。
有一點很重要的,是幼兒的玩具或教具應盡量「原始」,避免依靠電源,因早期的認知不能明白眼睛看不見或觸摸不到的東西,因電動發聲玩具可能為小孩帶出錯誤的訊息。
優質的教具可令孩子自己當自己的老師,這可培養孩子自發學習的習慣,而不需要依靠他人;在孩子獲得文字能力之前,是最好開發他腦部的時間,提供用手操作的玩具或教具給孩子來滿足其求知慾是必要的。
為孩子選購玩具或教具
我們雖然知道玩具或教具的重要性,但我們怎樣去選擇呢?選購玩具時,我們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,幫助自己作判斷:
1. 這玩具用來娛樂消閒、來打發時間或用來傳遞訊息?
2. 這玩具或教具被孩子操弄時產生的過程可帶出什麼訊息?
3. 這玩具或教具於操作的過程需要多少時間?
4. 這玩具能被孩子控制或是被這玩具控制?
5. 這玩具或教具能否提供與成人語言交流的機會?
6. 這玩具或教具能否提供自我學習的機會?
7. 這玩具或教具的質料是否耐用?
8. 這玩具或教具是靠思維或是靠記憶來操作?
9. 這是發展認知的教具,是發展邏輯思維或是發展協調的?
10. 這教具可被孩子自行探索來發展思維或是要靠成人用語言來指引?
11. 這玩具或教具是否太多不必要的色彩或圖案,令孩子用視覺的注專受到干擾?
12. 這玩具或教具符合他的能力(不是年齡)嗎?
13. 這玩具或教具是符合他的需要或是你的需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