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相融──和諧匯生蒙特梭利

創辦人邱振明和校長黃劭榮於 Montessori Asia Conference 2025 Vietnam 演講全文
【中西相融──和諧匯生蒙特梭利】
一、東西相遇、中西合璧
今天,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獨特的實驗:把中醫的智慧引入蒙特梭利教育。
蒙特梭利本人是意大利首批女醫生,兒童觀建基於西醫。看看以下短片,最初我們是這樣實踐,要做到真正的蒙特梭利。
《短片》
https://youtu.be/gake77yDRmQ
實踐不久,就發現:華人的生活習慣與西方總有不同。
香港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。作為國際大都會,它既接受最前進的西方教育,也深深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。「中西合璧」正是香港成功的原因之一──東方與西方的思維同時並行。
大家可能注意過:即使在西餐廳,香港人也常常要溫水或熱水,而不是冰水;父母甚至要求學校不希望孩子吃寒涼食物或飲品。
蒙特梭利必須本土化,最根本是從身體認識開始,中西融合。蒙特梭利老師最厲害是甚麼?將所有知識融合於有效的蒙特梭利方法。
各位:努力把你們的本土文化與智慧融入蒙特梭利,這才是真正的創造。
二、我的故事:從孩子到中醫
二十多年前,兒子輕微氣喘,醫生馬上開了哮喘藥;另一次高燒不退,醫生建議立刻送院。這些經歷令我反思:孩子的身體真的那麼脆弱嗎?感冒真的是沒法醫治,只能壓抑症狀嗎?
於是我開始跟隨師父學習中醫,研讀《黃帝內經》和《傷寒論》,學會透過觀察來辨證論治。慢慢地,我成為自己家庭的醫生。
這段經歷讓我明白:每位父母,都應同時是孩子的老師與醫生;而孩子也可以學會成為自己的小醫生。特別是經歷過三年多的新冠病。
動物天生知道吃什麼、做什麼令自己健康;人類卻逐漸失去了這種本能。因此,我們必須教孩子重拾本能,並加上人類獨有的理性思考。
這就是孩子的呼喚:”help me to do it myself”。中醫與蒙特梭利,正好都在回應這個呼喚。
三、中醫對蒙特梭利的啟示
1. 觀察為本──甚麼是「正常」?
要觀察,先要知道什麼叫「正常」。
• 蒙特梭利教育談 Normalization(正常化)。
• 中醫同樣有「身體正常化」的概念。
不需要儀器,人人都能自我觀察:
1. 手腳是否溫暖而頭部偏冷?(若手比頭冷,即使溫度計正常,身體其實已處於亞健康狀態。)
2. 胃口是否正常?
3. 大小便是否正常?
4. 一覺睡到天亮?
5. 出汗正常?
6. 精神奕奕?
7. ……
三至六歲的孩子已能透過這些問題認識自己的「活生生的身體」。這些簡單觀察,配合陰陽五行,就能形成一個靈活的思維系統。
這就是中醫與蒙特梭利的第一個共通點:觀察為本。
• 中醫:望、聞、問、切。
• 蒙特梭利:觀察。沒有觀察,就沒有診斷,也沒有教育。
2. 因人制宜→ 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式
• ADHD 孩子
我遇到一些 ADHD 孩子,西醫診斷為過動症,需要藥物或行為治療。但中醫看到的是「上熱下寒、陰陽失衡」,他們常常「頭熱、手腳冷、容易出汗」,找到主因,孩子學會調節飲食和醫治後過動情況大為改善。
• 痛經與冰飲
青春期曾因月經前喝冰飲而痛經。從此學會在月經前最少一個星期避免冰飲,結果大大改善。
這些例子說明:孩子只要有了認知,就能開始成為自己的小醫生。
*「認知改變 → 行為改變 → 健康改善」
這正是第二個共通點:因人制宜。
• 中醫:辨證論治。
• 蒙特梭利:跟隨孩子。
3. 順應自然──陰陽與五行
• 五行數理的啟發
中華文化中五行這數理智慧,給孩子發現,從只有五邊形才有的「相生相剋」的規律,驚喜於數字 5 的奧妙。這與五行的平衡哲學相通。教育也是如此,只有在差異與尊重中,孩子才能找到平衡。
• 認識身體中的陰陽
從身體開始認識陰陽,彎舉物件時,二頭肌收縮,三頭肌放鬆;放下時則相反。這是陰陽的互動。幼兒從分類、配對遊戲中,也在練習「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」。
這就是第三個共通點:順應自然。
• 中醫:陰陽平衡、四時養生。
• 蒙特梭利: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。
四、從理念到課堂實踐
感謝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,全仁中醫與本校設計了《蒙特梭利中醫藥幼兒課程》,免費推廣至十所幼兒園,並同時提供教師與家長教育。
好的教育不會止於課室。我校收生要求,是家長必須上最少八小時家長課,20年來效果非常好。中醫課程一樣,家長也要上課。
五、課堂實踐活動
這些課堂活動將教育理念化為生動的體驗,幫助孩子透過「做中學」,在感覺、思維與自然之間建立和諧的聯繫。
1. 生活實踐 —— 熬湯與藥草準備
孩子親手清洗草藥、協助煮湯,從「具體」到「抽象」地學習生活知識。
示例: 百合杏仁海底椰潤喉湯——孩子觀察湯品如何滋潤喉嚨、緩解秋燥,從感受中理解身體與食物的關係。
2. 感覺教育 —— 草藥香氛瓶與觸感牆
孩子聞草藥的香氣、觸摸不同質地,並透過配對遊戲增強記憶力與感知覺察。
這些活動培養他們的專注與細緻觀察,提升感覺的敏銳度。
3. 數學學習 —— 草藥分類與計數籃
孩子以草藥進行數數、分類與歸納等活動。奇妙的五。
真實的操作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實物相結合,從中理解數量與秩序。
4. 語言與文化 —— 故事與分類卡片
透過講故事讓孩子了解傳統醫者的智慧與精神。
示例: 《扁鵲的故事》啟發孩子體會關懷與觀察的重要。
分類卡幫助他們學習植物結構、認識陰陽概念,豐富語言與文化理解。
5. 身心靈活動 —— 八段錦
將傳統氣功「八段錦」融入課堂,結合靜與動,促進身心平衡與健康。
6. 時節學習 —— 與自然共生活
依四季變化設計學習內容。
秋季(燥):學習潤燥的食療,如百合湯;
冬季(寒):體驗溫補的飲品,如薑茶。
透過這樣的活動,孩子學會順應時節,體悟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智慧。
五、展望與總結
*教育與醫療的根本,都是:觀察,並尊重個體差異。
如果老師能像中醫師一樣用「望聞問切」觀察孩子;如果家長能重新成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與醫生,孩子就能更健康、更快樂地成長。
*「East meets West 不只是香港的故事,也可以是越南的故事,是亞洲的故事,是全世界的故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