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幼兒為何不應面試?】

【幼兒為何不應面試?】Oh!爸媽 邱振明
近日流出的「名校面試班」影片令人震驚:導師對幼兒大聲喝斥——「快啲講!」「唔識就唔好出聲!」「再喊就唔使讀!」孩子遭拉到鏡頭前,在陌生環境中,只為學習如何成為「獲取錄的孩子」。
哭,是錯的;慢,是失敗;不合作,就淘汰。
許多家長看後感到心痛、氣憤,卻仍按原計劃送孩子參加面試班,心裡想著:「不訓練,就輸在起跑線了嗎?」
這不是訓練,是羞辱;不是教育,是制度性的暴力。
我們早已譴責對幼兒的身體暴力(儘管仍偶有幼兒機構虐兒事件),但語言暴力呢?當孩子被罵到哭、被逼沉默,我們常輕描淡寫:「只是講幾句話嘛。」正是這樣的忽視,傷害悄然發生。
但我們最該問的是:1至6歲的孩子,真的應該被這樣面試嗎?
一、幼兒發展階段,不適合傳統面試
在孩子的黃金發展期,學習應透過日常生活、遊戲與關係,而不是壓力下的表演。
在香港,2歲孩子便要面試幼稚園。但這年齡的孩子正建立基本依附關係,尚未具備應對高壓或陌生環境的能力;
4、5歲時要面試小學,雖語言能力有所提升,但對於鏡頭或陌生人,許多孩子仍無法自然表達。
以標準化問答、自我介紹等語言能力作為入學門檻,不僅不公平,也不必要,甚至可能扭曲孩子的成長節奏,破壞親子信任。
二、語言暴力不是教育,是創傷的起點
當孩子被禁止表達情緒、只能依指令回答時,學會的不是自信,而是恐懼與討好。
我們以為孩子在練習表達,其實他在學閉嘴、觀色、迎合。我們以為他正在準備未來,其實他正在失去現在。
家長常說:「忍一忍,進到好學校就值得。」但代價是什麼?是孩子的安全感、自我價值,甚至是我們與他之間的信任。
三、最理想的「面試」,是了解家庭而非審視孩子
我始終相信,真正應該被「面試」的,是家長,不是孩子。
以下是我們學校的做法:
家長需先完成至少8小時「在家實踐蒙特梭利」課程,了解兒童發展與教育理念;
親子一同參與體驗課,教師觀察孩子在自然自由自在環境中的反應與親子互動,教師和家長一同看看孩子是否適合學校 ;
只要孩子沒有傷害他人的行為,皆可獲取錄。
這樣的方式不只令學校更了解家庭,家長也可思考:這間學校是否真正認識孩子?是否願意與孩子同行,而非操控他?
四、如需面試,請以孩子發展為本
問題在於方式是否貼近孩子的年齡與心理發展。以下是可行的面試層次建議:
理想: 家長參與 + 親子觀察
讓孩子與父母一同參與活動,教師觀察自然互動
次佳: 小組遊戲互動
孩子與同齡玩伴在適合幼兒的環境中遊戲,不強逼與家長分離,教師靜靜觀察,適時互動,或自然地與孩子交談
孩子不是考生,更不該成為「合格樣本」。
五、面試的目的應是建立關係,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
一所真正有責任的學校,不會僅憑孩子當下的表現來下定論,而會觀察這個家庭是否尊重孩子、是否能與學校共同成長。
而有眼光的家長,也不該只看排名,而是應該問自己:
這學校懂不懂孩子?
孩子在這裡能否快樂、自由、穩定地長大?
課室裡是否有陽光?有泥土?老師的眼神是否和善和有愛心?
教育是一段長路,不是短跑比賽。找到一所能夠與你同行的學校,遠比搶先進入名校更重要。
孩子不是來迎合我們,而是提醒我們
今日的孩子,不該在成長起點就被推進操練。他們不是來演一場「能入學」的戲,而是來提醒我們: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?
他們提醒我們:教育不是操練,面試不是考驗;成長,不應急促,而應細心地培養。
請還給孩子一個可以真實做自己的童年,也還給家長一個不再焦慮、不需比較的選擇空間。
如果面試真的需要存在,那就成為一次真誠的相遇,而非冰冷的篩選。
我們也先問自己:我們是否準備好,陪孩子走這段生命旅程,成為他真正的同行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