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敢仿效日本小學生自行上學嗎?

【你敢仿效日本小學生自行上學嗎?】 邱振明
2025-09-02
清晨七時,日本小鎮的街角,細雨微微。六歲的孩子背著比身軀還大的書包,與同路的小伙伴一同行進。沿途有高年級生帶領,路口有社區義工守望。在路口的司機早已停車,靜靜等待孩子踏出那一步。沒有喇叭聲,沒有催促,只有孩子看著斑馬線,一步一步,行出獨立。孩子安全行到對面,不忘轉身,向司機鞠躬道謝。這並不是故事,而是日常。
*日本:孩子背書包,社會背責任
在日本,小學生從入學起便逐步學習獨立上學。低年級多以「集體登校」方式,由獨立的高年級生帶領,同伴互相照應,沿途亦有義工或家長守望。隨著年齡增長,小學生也逐漸真正獨自上下學。
司機見到學生,會自然減速甚至停車,讓孩子先行。
這並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要求,更是一種社會文化:人優先於車,安全優先於速度。
因此,即使行人只是站在斑馬線邊緣,車輛也往往會早早停下。司機寧願等待,也不願冒險,因為在日本社會,撞到行人不僅涉及法律責任,更會帶來沉重的社會壓力。
*英國:禮讓是一種習慣,而非表演
在英國,司機的禮讓成為一種習慣。遇到行人站在斑馬線前,車輛往往會減速並停下,並以眼神或手勢示意:「請先過。」
這不是刻意的表演,而是文化深層的一部分。於是,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的不是恐懼,而是自信:世界會為我的一步停下。
*香港:速度是唯一的道德
反觀香港,家長帶著孩子過馬路,往往心驚膽顫,彷彿行走在險境。司機的眼神,流露出「我趕時間,別阻我」的冷漠。
網上網下更有不少人直言:「司機沒衝紅燈就是對的,行人若出事,咎由自取。」如此邏輯,在文明社會難以立足,但香港輿論卻常以「司機無責」為主調。
於是,家長不敢放手,即使是中學生,也多需接送。因為大家心知肚明:在香港的馬路上,行人未必能單靠規則和文化習俗保障,而是靠運氣。
香港的馬路,是一種「快」的哲學。車速快、節奏快、耐性短。司機覺得讓行是吃虧,行人覺得過馬路要搶時間。於是,孩子從小學到的,不是秩序,而是競速。
*蒙特梭利的提醒:自由需要預備好的環境
蒙特梭利曾指出,孩子需要自由,但這份自由必須存在於一個預備好的環境之中。
在這樣的環境裡,孩子能夠自主探索、學習如何作出選擇,但同時不至於承受超越能力的危險。自由並非放任,而是「在安全與秩序中,自行成長」。
日本透過文化、規範與社區支援,為孩子建立了這樣的環境:可預測、可依靠,孩子能在現實世界中體驗自由。
而香港的邊界卻常常模糊。司機心情好便停,不好便直衝。孩子最終學到的,不是冷靜觀察與判斷,而是「過馬路必須快速衝刺」。
真正的教育,不僅在課室,而是在街角。孩子能否放心走過一條馬路,反映的不是個人能力,而是整個社會是否為他們預備了一個安全的環境。
*誰敢放手?
因此問題來了:在香港,你敢仿效日本,小學生自己過馬路上學嗎?
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
因為在日本,孩子背書包,社會背責任;在英國,行人過馬路,如同皇家禮遇;在香港,孩子過馬路,父母卻要屏息凝神,心跳半停。
*慢一步,快一世
文明社會的指標,不在於 GDP 的數字,不在於摩天大樓的高度,而在於一條斑馬線。
當一個孩子能安全地走過馬路,社會才能稱得上真正現代。
日本可以,英國可以;香港呢?別說是七歲,就算十七歲,你也會忍不住跟在孩子身旁,替他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