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哭了又怎樣?爸媽,別急著叫他收聲!

【孩子哭了又怎樣?爸媽,別急著叫他收聲!】邱振明
2025-04-15
你有沒有說過這句話:「哭什麼哭!」
還是,你也曾無助地想:「怎麼孩子越哭越大聲,我到底該怎麼辦?」
城市人生活緊張,在蝸居中困獸鬥,壓力不少。有時候,一場痛快的哭泣,也許就是他們(甚至我們)釋放情緒的出口。
但偏偏,大人總急著阻止孩子哭。
我們安撫他、分散注意力、餵他、抱他,甚至說:「不要哭,快收聲!」
看似「幫助」,其實是默默傳遞了一個訊息:「你的情緒不被接納。」
錯誤迷思1:孩子哭是壞事?
事實上,哭是一種健康的情緒表達。尤其對還不會用言語表達的幼兒,哭是他們最直接、最本能的「語言」。
孩子的新陳代謝快,偶爾釋放情緒,不會有什麼「情緒病」。真正需要擔心的,是他們長期被壓抑、無法學習處理情緒。
錯誤迷思2:要立刻讓孩子停止哭泣?
有些爸媽習慣一哭就塞食物,一哭就給玩具,一哭就抱起來搖。
這些做法短暫有效,但其實是用物質或依賴代替情緒處理。孩子會慢慢變成——只要不開心,就靠吃、靠人、靠物來舒壓。
長遠而言,孩子真正的需要被模糊了,行為也被我們「制約」了。
正確做法是——溫和地回應,而不是立即滿足
孩子哭了,不等於你要立刻滿足他所有要求。
但他需要知道:「你在乎他的感受,你願意理解他。」
你可以這樣做:
1. 聽他說哭的原因:用溫柔語氣問他「你怎麼了?」
2. 待在他身邊:即使他還說不清,也能感受到你的陪伴。
3. 輕輕觸碰他,或者擁抱:但不是一哭就抱起,而是由他自己參與「平靜」的過程。
學會「分辨哭聲」,更容易做出對應
孩子的哭聲,其實有「分級」的:
* 表達需要的哭:有節奏地哭,可能是餓了、累了、想要擁抱。
* 困擾情緒的哭:得不到回應,哭聲變大,但還能控制。
* 失控式大哭:長期忽略情緒後爆發,需要更多時間安撫。
父母的冷靜與理解,是幫孩子平復的關鍵。
陪孩子一起成長,不只是哄哭這麼簡單
孩子不是不能哭,而是需要一個安全的空間和理解的陪伴。哭泣,是他認識自己、表達情緒的過程。
我們不需要害怕,也不要急著「處理」他
給孩子一個可以哭的空間,學會不再只靠哭來表達。這,就是情緒教育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