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播口中的「身後」 專業的失守 還是時代的轉變?

【主播口中的「身後」,專業的失守還是時代的轉變?教師應糾正嗎? 】邱振明
佳麗選美甫摘冠,報社即製圖:「身後高顏值妹妹更搶鏡」。老行尊看到,立刻大為搖頭:「大吉利是!」
「大家看到我身後的景色……」——今天在 YouTube 或新聞報導裡,這句話說來輕鬆。不少新媒體主持甚至一些資深媒體人(非電子傳媒出身的),介紹場景時都隨口而出。
但在十數年前,若一個記者或主播在鏡頭前講「身後」,老行尊必然大罵:「專業記者主播點可以咁講?」那個年代,專業講究,不容語言帶半點陰影。因為「身後」的第一聯想不是風景,而是死亡。
*廣播與新聞的規範
廣播與新聞界一向對用詞極為講究,清楚指出:記者和主播不可說「在我身後」,要改為「背後」、「後面」。理由不是語法,而是專業。新聞語言要莊重嚴謹,避免一切不吉利或歧義。
筆者還記得,多年前當電視台記者時,某位年輕記者在現場直播說了一句「在我身後可以看到……」。主管當場皺眉,直播一結束,便在電話中嚴厲斥責,氣氛凝重。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到,所謂專業,不只是稿件正確,還包括對一個詞語的敏感。
*新媒體的轉變
然而,近年的新媒體環境卻大大改變了語言習慣。KOL、YouTuber 拍片介紹場景時,常常脫口而出:「大家看到我身後就是……」。觀眾多數理解成「背後」,少有人留意。於是,禁忌逐漸淡化。連一些原本在專業領域十分謹慎的人,轉戰新平台後,也開始自然使用「身後」。
這是因為禁忌真的自動消退,還是已經沒有人再提醒、沒有人再教。語言裡的文化記憶,需要傳承才能延續。當「老行尊」的糾正不再,新一代未經歷過這些場景,自然不會意識到「身後」的另一重含義。於是,一個世代的文化習慣,就在沉默裡斷裂。
*老師要不要教?
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:老師要怎樣處理這些語言禁忌?
或許重點不在「必須禁止」,而在「值得討論」。老師可以用「身後」作案例,帶學生思考:
* 為何上一代如此避忌?
* 為何十年前專業仍嚴守,今天卻似乎無人理會?
* 這些禁忌究竟是文化習俗,還是專業規範?
* 在不同場合,應否有不同的標準?
這樣的討論,比背誦一份「禁忌清單」更有啟發性。學生不只是記住一條規矩,而是理解禁忌如何形成、如何消失,並思考在不同場合如何取捨。
*一個觀察
當專業主播與新媒體創作者的語氣愈來愈接近,新聞與娛樂的界線是否也在模糊?「身後」這個小詞,折射出的,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問題:專業標準若無人堅守,文化傳統若無人傳承,最後會否只剩「大家都無所謂」?
*說與不說?
「身後」本不是錯字。它既能指「背後」,也能指「死後」。上一代嚴格避忌,是專業與文化的要求;十年前專業傳媒依然嚴守,如今新一代隨口說出,卻往往因為無人再教、無人再糾正。
老師的角色,不是單純說「能說或不能說」,而是引導學生思考:禁忌從何而來?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?是否因場合而異?
當主播說「在我身後」,說的不只是方位,也折射出語言規範的變化,文化傳統的流轉,以及新一代該如何理解並作出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