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幼兒向 Halloween 說不:在驚嚇與成長之間拿捏分寸

【代幼兒向 Halloween 說不:在驚嚇與成長之間拿捏分寸】邱振明
十月,周圍掛滿南瓜骷髏,街頭人潮裝神扮鬼,學校甚至幼兒園也紛紛舉辦萬聖節活動。
對家長與老師來說,這似乎是一場熱鬧的嘉年華:拍照打卡、裝飾教室、角色扮演,還標榜是「文化交流」。然而,從幼兒發展的角度看,事情並非如此單純。
**幼兒不是小大人
六歲以下的孩子,對真假虛實的分辨能力仍未成熟。他們相信眼前所見就是現實。
當老師戴上恐怖面具、突如其來嚇人,成人以為是 harmless fun,但孩子卻會真切相信「世界上真的有鬼」。
這種信念可能在心中留下陰影:有的孩子害怕進課室、遇見陌生人便退縮,夜裡驚醒大哭。
這些心理反應,絕不是「玩一玩就算」。若活動的副作用是恐懼與惡夢,還能算是教育嗎?
**成人的想像,孩子的負擔
許多家長與老師辯解:Halloween 能激發想像力。這其實是一種錯誤想像。
真正的想像應該從真實世界出發:孩子看過蝴蝶,才可能想像有翅膀的精靈;摸過石頭,才可能幻想奇異的山谷。這是由真實經驗轉化為抽象思維。
但 Halloween 的角色扮演,多半由成人設計情境、道具、服飾,孩子只能跟著參與。
這不是想像,而是接受成人的幻象。孩子學到的不是創造,而是迎合。
**商業的幻象,文化的失衡
Halloween 在歐美本有文化背景,但漂洋過海來到香港,早已變成「糖果+恐怖+派對」的商業組合。
對商場而言,這是一個推銷道具與甜品的好機會;對香港人而言,這被包裝成「國際化」。
諷刺的是,我們對中秋、重陽等傳統節日興致寥寥,卻對 Halloween 興奮異常。傳統文化縮成一天假期,而「西方鬼節」堂而皇之進入校園。
這不是文化交流,而是一種文化失衡——社會在文化選擇上過度傾向外來節日,忽略本土節日的教育與情感價值。
更糟的是,幼兒捲入其中,成為消費鏈條的一環:買服飾、買糖果、買裝飾,全城一同為商業熱潮付出代價。
孩子的恐懼,換來成人的娛樂與商家的利潤。
**孩子內在最需要的,不是鬼臉糖果
蒙特梭利提醒我們:六歲以前,孩子的心智應以真實為基礎。
最好的想像養分來自大自然與生活本身。帶孩子看太陽升起、觸摸泥土、觀察螞蟻搬運食物,這些經驗足以孕育源源不絕的想像力。
相比之下,Halloween 的鬼面具與驚嚇不但不能啟發創造,反而容易使孩子錯把成人的幻象當成真實,混淆對世界的理解。
對幼兒而言,這樣的「節日教育」只是本末倒置。
**成人的娛樂,不要成為幼兒的代價
說到底,Halloween 在香港流行,並非出於對文化的理解,而是成人的娛樂與商業的操作。
家長覺得熱鬧,老師覺得有趣,商家覺得好賺,卻忽略孩子是否真正受惠。
在孩子尚未能分辨真假的年紀,我們是否應該更謹慎?
如果一個節日帶來的不是喜悅,而是恐懼與混亂,那對幼兒而言,沒有參與的必要。
**代孩子說不
我們尊重社會的多元活動,但當涉及幼兒時,必須懂得取捨。
Halloween 對成人或青少年來說,可以是一場娛樂;對六歲以下的孩子,卻可能是一場不必要的心理冒險。
在孩子還未懂得自己說「不」之前,我們可以替他們作選擇:
Halloween?代幼兒說 No Thanks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