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需要互動,而非三陪

【孩子需要互動,而非三陪】邱振明
「三陪」,即陪食、陪睡、陪玩。「陪」與「互動」有很大不同。「陪」是成人主動去陪伴孩子,孩子是被動的;而「互動」則是雙方都是主動的,彼此參與。孩子即使要在他人旁邊操作物件,也是主動的行為。任何被動的相處,久而久之會變成依賴。如果我們總是陪伴孩子吃飯、睡覺、遊戲和讀書,來補償現代人溝通不足與親子關係疏離,其實應該是多做互動。即使是互動,若沒有給孩子獨處的時間,孩子還是會產生依賴。
孩子需要獨立的時間
有一位一歲多的孩子和媽媽來到教室,孩子總是貼著媽媽,什麼也不做。媽媽看到其他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已經開始四處探索,並獨立工作,就嘗試後退幾步,但孩子立刻大哭,媽媽便馬上抱起他。媽媽提到在家中也是如此,孩子經常需要成人陪伴,連上廁所也不行,總是哭鬧著要跟著媽媽。媽媽雖然表示希望孩子能獨立,但在課堂上看到孩子哭泣時,第一時間就去安撫,並不自覺地持續幫助孩子挑選教具、指導他該怎麼做。當孩子拼圖稍有困難時,媽媽立刻指導,孩子放對拼圖後,媽媽大為讚賞,並說:「你好棒!」每當孩子邁出一步,媽媽便不斷提醒:「你可以這樣、這樣……」即便孩子開始投入工作,媽媽依然不斷說話,她說:「不是要一直跟他說話,教他玩和說話嗎?」
減少干預,給孩子空間
我們引導媽媽試著停止說話,並觀察孩子的需求。當孩子沒有主動尋求幫助或以身體語言表示想要溝通時,媽媽只需在旁邊做家務或自己玩耍。過了一會兒,孩子開始投入工作,媽媽稍微退後也能繼續待在旁邊。媽媽開始明白,只要自己改變,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改變。
不要做「三陪」父母
我們引導媽媽回想過去一年多與孩子的相處,她才驚覺自己一直在做全職的「三陪」父母。孩子半歲後上班,回家後也全時間陪伴孩子。
陪食
從孩子出生開始,媽媽總是準備好餵奶,孩子一哭,便馬上餵奶。當孩子稍大,家長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伴吃飯,即便孩子已能自己進食,媽媽依然會餵他,生怕他吃不飽,甚至會威迫利誘他吃。還有些家長,當孩子吃飯途中離座,會擔心孩子吃不飽,便會追著餵飯。
陪睡
有些家長會抱著孩子哄他入睡,甚至會和孩子同床睡,或睡在床邊直到孩子入睡,甚至孩子會睡在父母的床上,直到孩子熟睡後才把他放回嬰兒床。
陪玩
即使孩子能自己玩,成人依然會陪著,甚至沒有任何時間給孩子獨自玩耍,父母、祖父母或保姆總是隨時隨地陪伴。即使父母需要工作,也會覺得時間不夠陪伴孩子,所以下班後便毫不保留地投入陪孩子玩耍,總是與孩子在一起。
依附與依賴
食飯、睡覺、玩耍(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、人與物之間的互動)是嬰幼兒的基本需求。依附理論的創始人鮑比(John Bowlby)指出,嬰幼兒會強烈尋求與首要照顧者如媽媽的接觸,並且會在這樣的互動中建立起安全感。健康的依附關係是孩子能在信任的基礎上邁向獨立,而過度的陪伴則會依附變依賴。
過度依賴的後果
有些育兒方法認為,父母與孩子長時間的身體接觸,經常抱著或背著孩子,甚至是長時間的對話,以建立安全感,進而促使獨立。然而,經過我們對數萬個家庭的觀察發現,這些方法往往令孩子變得過於依賴,無法與父母分開。當孩子必須與媽媽近距離接觸,甚至要觸碰到媽媽才能感到安全,這是否真的是安全感?當媽媽想上廁所,孩子會哭鬧不讓她離開,這真的代表有安全感嗎?孩子必須抱著媽媽才能入睡,這是否就是安全感的表現?
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在場,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獨立與探索。過度的陪伴會令孩子失去獨立性,真正的愛是給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,獨立地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