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幼兒也可學中醫 以蒙特梭利方法來啟迪、了解自己身體】Oh!爸媽 邱振明
2025-06-26
兒子剛滿一歲時有一次輕微氣喘,醫生很快就開了哮喘藥和抗生素。另一次他連續幾天不退燒,醫生建議即時送院。我照做了,但心裡開始浮現疑問:孩子的身體真的那麼脆弱嗎?有沒有方法真正能治療感冒呢?
我20多年前就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健康、對育兒的理解,也由此踏上了一條意想不到的路——學習中醫並融入教育。
我跟隨了幾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父,研讀《黃帝內經》和《傷寒論》,認識到感冒可治,更漸漸明白:原來每個人都可以、也應該成為自己與家人的「家庭醫生」。中醫不是神秘學,而是一門講究觀察、邏輯與生活實踐的智慧。
與此同時,我一直在蒙特梭利學校推廣蒙特梭利教育。愈深入學習中醫,我愈發驚訝:中醫和蒙特梭利教育看似分屬兩個領域,實則在哲學層面有驚人一致之處——兩者都強調「觀察」、都重視「個體差異」、都以「自然法則」作為教育或醫療的基礎。
這些發現讓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:如果能把中醫的智慧帶進幼兒課堂,孩子從小了解自己的身體,從而培養出健康意識與文化根基,那該有多好?
跨界融合的嘗試:幼兒中醫蒙特梭利課程誕生
今年,全仁中醫與本校合作,推出《蒙特梭利中醫藥幼兒課程》,獲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本港10所幼兒學校免費參與,並贈送中醫藥文化教材套、教師及家長培訓課程。這對我們來說不只是資源上的支持,更是一種認可與同行的力量。
中醫的教學活動,例如孩子用手觸摸薄荷與生薑,親身體驗「涼」與「熱」的差異,初步理解「陰陽」;聞草藥、玩配對遊戲,學習藥材的特性;一起泡製涼茶,從味覺認識五行的協調與融合;還會引導他們用簡單問卷覺察自己:手腳暖不暖?睡得好不好?這些問題,其實就是認識自我的第一步。
課堂很受孩子喜愛,許多家長更開始正視孩子的身體狀況。有位媽媽曾跟我說:「孩子經常凌晨三點哭醒,有醫生說沒事,但認識經絡時間表,可能是肝氣不舒,我們改了作息飲食,真的有改善!」這些回饋令我堅信,教育與中醫的結合,不是理論上的拼湊,而是真實生活中的幫助。
這套教材不僅包含感覺、語文、數學與文化融合的活動設計,還有完整的家長與教師培訓內容。因為我一直相信,真正的教育不能只靠學校完成。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與醫生。課程特別安排了家長工作坊,幫助他們從中醫角度理解孩子的身體、情緒與發展,建立起一種家庭與學校共育的氛圍。
作為一名教育者,我常感現今的老師太依賴觀察表與數據,卻缺乏直覺與經驗判斷的能力。就像中醫初學者若只看脈象數字、不理解背後主症病因,很難對症下藥。好的蒙特梭利老師,也必須能「望聞問切」,而不是只操作教具。這一點,我深受中醫的「辨證論治」啟發——觀察才是根本。
我夢想未來每位老師、家長都能像中醫師那樣,觀察每個孩子的體質、習性、情緒,再「因人制宜」地引導與支持。我們不再用一套制度評分所有孩子,而是用一顆心,真誠地陪伴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。
這套課程的推出,結合了對孩子、對教育、對中醫的熱愛與信念。我相信,只要我們從觀察出發,尊重孩子的自然節奏,用文化與生活智慧去啟發他們的身心,孩子一定能更健康、更快樂地成長。
這是我的心路歷程,也是一段未完的旅程。我期待未來,有更多人與我們同行,一起在教育的路上,用中華智慧照亮孩子的生命。